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霞喀羅古道-薩克亞金獵人路徑


為了調查崩塌地情況與系統樣區,我們全隊8人準備由霞喀羅古道的養老段入口起登,進入白石一帶的薩克亞金溪調查…在平常都市中,人與人之間總是工作關係及商業關係佔了多數時間,親朋好友卻佔少數時間,特別是資訊時代及智慧形手機時代,更是如此,越是人多的地方越是感到陌生,然而來到了深山,即便是臨時組成的隊員,彼此都還不認識就一同上山去,就因為一起面對危險及惡烈的天氣,此時還分什麼山地人平地人還是泰雅族閩南人的呢?沒有利害關係只有真情,只有同心完成任務,同進退。

霞喀羅古道橫跨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最早是泰雅族群西遷的路徑,因此山區盛產烏心石所以此地稱霞喀羅(泰雅族語Syakaro即烏心石),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控管驃悍的霞喀羅族群將這條路修築成警備道路,沿途設立砲台及全台最密集的駐在所,現仍留有許多遺址。古道沿線林相、生物物種豐富,馬鞍與楢山駐在所是極佳的賞楓點,而白石駐在所是百年歷史的建物,跨越薩克亞金溪的白石吊橋更是台灣少見的高長吊橋。
白石吊橋全長145公尺,橋中央至溪底約有一百多公尺修建於日本大正十年(近百年歷史),是我走過的吊橋中視覺感上最高最深最長的吊橋,從吊橋中間遠看薩克亞金溪的兩邊山谷,非常壯麗!!!

第一天
由到竹東與隊友會合,等我們會合完再開車到了養老都已經中午吃完午餐了,我們必需在5點前建好營地,先是用了3小時走了9公里到白石吊橋,這段因為都是國家步道係統,對稍微有登上經驗的人來說不難走。但過了白石吊橋我們要走的是任務路線,其實不建議平常人去走,因為那不是路徑,風險太大。


過了白石吊橋後我們之後的路因為是地圖上沒有的路也是往溪水的源頭朔溪,是登山客也不會來的地方,一般只有少數泰雅族的獵人會走,我們先是下切薩克亞金溪,朔溪約走3km找了一較平的河床平台,就當作要扎營的地方,泰雅族勇士很快的建好營地生起了火,他們只需天棚與地墊,而我們4個都帶了個人帳。才造完飯,沒多久就下了小雨,而且下了一整晚,天黑沒事就打打牌,我還教他們玩大衛與歌利亞David & Goliath,這是個以小搏大的小品桌遊,再更晚一點還有消夜吃呢。


第二天
今天一早造完飯就要兵分兩路,一路四個人去系統樣區調查,主要是調查近百棵的天然樹,另一路三人繼續朔溪走薩克亞金溪的源頭去崩塌地調查,1人留守,我去崩塌地,由於小雨不斷又要朔溪,我就想不穿已濕了的襪子,就只穿雨鞋上場,最後發現應該還是要襪子才好,因為雨鞋容昜進小沙石,等回來時小沙石磨到腳皮破了…而且再來的兩天也是雨天,不利傷口復育。


這個崩塌地位於薩克亞金溪最上游的水源,是白石溪的上游,是玉峰溪的上游,是大漢溪的上斿,是石門水庫的上游集水區。簡單的說,由於向源侵蝕的崩塌可能導致石門水庫的水混濁,因此水源區的水土保護很重要,天災與人為的濫墾都可能是導致崩塌與土石流的因素之一,然而這個崩塌無疑也只能是天災造成的,一些政客及專家想要用人為的復育,想當然的,成效當然不太好,就我看到的,向源侵蝕是自然的,無可避免,再尚未穩定前應該讓它自然復育就行了,何必浪費錢再這上面呢?…好吧,有些事不說還是比較好吧,略了吧,再此不談工作上的無奈。
走這個薩克亞金溪可以說是我頭一次朔溪阿,然而我們不是用朔溪裝備,只用登山裝備!!,可想而知,因為地形因素路上必需來來回回過好幾次溪,那怕我只有一次跌入溪中,之後的路程都必需全身濕的走完,可是又冷又累的!!好在過去我有兩次全身濕的登山經驗了,一次是  能高安東軍避難記 一次是 散落的珍珠-加羅湖所以,也還算能活的好好的啦,再差不多完成今天的任務時也起了大霧,小心慢慢的走回營地,來回估算加上事後GPS路徑圖算下來也走了8km以上。

第三天
沒什麼好說的,本來也有另一個崩塌地要調查,但連夜雨比昨天大,早上一看溪水不但變大也變混濁,考量安全因素之下,就全隊先撤到登山口了。
霞喀羅古道地圖

後記
這是我第二次走入霞喀羅古道,上次剛好整整是四年前,兩次都走養老這半段,霞喀羅古道目前(2014/12)全線10餘處崩塌全線封閉中,如果有人要來散步,建意走到馬鞍賞楓區就好,後面的路就不好走了。
  
隊中有四位泰雅族人,他們很幽默,知足,樂觀,隨性,我還是頭一次與泰雅族人組隊上山,一連四天下來,我對泰雅族人認識更深了,喜歡喝米酒,可以一邊喝米酒一邊聊天,可以從祖宗八代開始聊到世界末日,可以從現實世界聊到天馬行空,他們祖先的地域性很強,過去他們常以溪水為界有各自部落的獵場,一但不同部落打了其他部落的獵場,可能就是出草的理由了。
其中一位泰雅族勇士有配帶灣刀,泰雅族男性是天生的獵人,刀具是泰雅族勇士的生命,外出時必配帶灣刀。兩位背公糧有米與菜,因為外出的泰雅族人會把米帶在身上,那公糧中的肉呢?肉不就都在山上跑來跑去不用特別背上去啦!!加上另一位較年長的耆老是主要負責我們的伙食,晚上是較好的打獵時間,姆頓(白鼻心)是他們愛吃的獵物之一肉質肥美無腥味,其它如飛鼠,山羌,山豬,獼猴也是他們的愛吃的獵物等…在有些部落,它們不愛伸請打獵,就在自家的原保地"放養"山豬等…有需要時他們再"獵補"他們養的山豬……
anyway... 得在原住民族地區依法從事獵捕野生動物是"原住民基本法"當中有規定的。個人認為他們本來就是獵人,這跟補魚沒什麼兩樣,人類愛吃魚愛吃肉,只要不過度,不打不該打的,有條件的讓野生動物與獵人各有生存空間,應該也存在有取得平衡的定律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